热门搜索
2019-03-20 浏览量:5250发布者:未知
"沂蒙红嫂纪念馆",是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占地面积100余亩。是由山东省委组织部、临沂市委、沂南县委共同打造的、面向全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省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由沂南县委组织部党性教育基地工作办公室直属管理。是国内迄今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
"沂蒙红嫂纪念馆",是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占地面积100余亩。是由山东省委组织部、临沂市委、沂南县委共同打造的、面向全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省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由沂南县委组织部党性教育基地工作办公室直属管理。是国内迄今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设置有红嫂主体展馆展区、红嫂生活体验展区和沂蒙红色遗迹展区。该馆以沂蒙红嫂的感人事迹展现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为核心内容的红嫂精神。
纪念馆以独特的古山村风貌为依托,再现沂蒙革命史,自2011年运行以来,吸引了全国大批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和各界群众,每年前来学习的国家部委、省内外党员干部达10万人次,带动前来参加学习的各界群众年平均达30万人次。被中央和国家部委、省、市、县等70多个部门和单位确立为公务员公仆意识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廉政建设教育基地。
李源潮、赵乐际、顾秀莲、孟建柱等党和国家领导先后到"沂蒙红嫂纪念馆"参观指导。
"红嫂",是历史赋予沂蒙妇女的特殊称谓。它来源于抗战时期发生在沂南县的一个真实故事--明德英"乳汁救伤员"。 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情节,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电影《红嫂》等艺术作品在全国传唱。从此,"红嫂"就成为在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沂蒙妇女共同的名字 。
在沂蒙山区,像明德英 这样的红嫂还有很多,可以说是"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在共产党八路军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她们毫不犹豫地拆下自家的门板做担架,扒下房屋上的干草喂军马,找出珍爱的陪嫁布做军鞋,拿出仅有的粮食献给子弟兵,将最后一个亲人送到了前线,用自己的乳汁喂伤员,甚至,她们可以为保护党的孩子而献出自己的骨肉,可以为保存一封烈士的遗书而毁家无悔,可以为一句诺言而坚守终生……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担,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把慷慨无私的崇高情怀展现到了极致!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大爱情怀,这种情怀,是红嫂精神的本质所在,更是广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瓦解敌方9.8万多人。"红嫂",正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是革命精神的彰显。
为弘扬沂蒙红嫂的丰功伟绩, 2011年1月,我们在临沂市沂南县马牧乡常山庄村,利用仍然保留着抗战时期原始风貌的古村落创建了"沂蒙红嫂纪念馆",就是让世人记住她们的事迹,记住她们生命中沉潜下来的民族精神。纪念馆经过不断改造、提升、扩建,2013年7月,重新修建后的沂蒙红嫂纪念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参观学习人员。之所以选择在常山庄村建纪念馆,也是缘于长期在沂蒙革命根据地战斗工作过的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的一句话:"抗战时期,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
了解更多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参考》》沂蒙红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