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首页

河南红色传承教育培训中心

专注于红色教育/党性教育/乡村振兴/企业考察/研学旅行

热门搜索

时政新闻

铭记传承沂蒙精神

2024-04-19 浏览量:1434发布者:河南红色传承教育培训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是山东党政军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共同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传承、发展和提升,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政治追求、真挚为民情怀和兴旺发达的“奥秘”。

红色热土、精神家园

沂蒙精神孕育形成于以沂蒙为中心的山东革命根据地。在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上,无数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沂蒙红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群体。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珍藏着200多位红嫂的感人故事。倾听讲解员讲述红嫂们的动人故事,每一位参观者都为之感动不已。

“红嫂”的称谓,起源于沂南县妇女明德英的故事。明德英出身贫困农民家庭,两岁时因病致哑,但耳朵却特别灵敏,头脑里有着是非曲直。全国抗战爆发后,她在家乡目睹了共产党八路军坚持抗战、一切为了民众的实际行动,从而对共产党八路军怀有深厚感情。1941年11月,日寇“扫荡”时,她机智地躲过日本兵的搜查,在她看守的墓穴里,抢救了一位遍体鳞伤的八路军战士。当时,因为重伤失血过多,小战士已经缺水休克。周围没有水源,外边还有搜查的日本兵,在这人命关天的危急时刻,明德英毅然放下怀中嗷嗷待哺的儿子,用乳汁救活了奄奄一息的小战士。后来她和丈夫李开田倾其所有,精心照料这位八路战士半个多月,使其伤愈重返前线,这便是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原型。

这个革命年代的传奇故事感动了无数人。1964年8月12日,毛泽东在北戴河观看了京剧现代戏《红嫂》后说,《红嫂》这出戏是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戏,演得很好,要拍成电影,教育更多的人,做共和国的新红嫂。从此红嫂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戏剧和舞蹈等,沂蒙红嫂家喻户晓,沂蒙山也名扬四海。

2017年8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深情地引用了在沂蒙山区广为传唱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建立起党群干群军民之间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这里不仅有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还有“红哥”等支前模范群体……英雄的沂蒙人民,用实际行动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感人至深的篇章。陈毅元帅曾深情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在异常残酷的战争年代,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种关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沂蒙革命老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党群关系越来越密切、人民生活质量越来越好?这需要我们从漫长坎坷的历史脉络中寻找答案。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农民命运更加悲惨。山东是最早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地区之一。自1923年起,沂蒙山区的李清潍、李清漪、刘晓浦、刘一梦、冷相佑、刘之言等就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后改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中共山东分局)进驻沂蒙山区,积极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当时沂蒙大地土匪蜂起、群盗为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各种势力丛生,有日寇,有国民党,有八路军,有地主武装,还有土匪力量。沂蒙人民在如此残酷复杂的环境中为什么铁了心听党话、跟党走?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经济上:“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饱了肚皮”。从1942年起,沂蒙根据地大规模开展起减租减息和增加雇工工资的群众运动。到1946年底,山东解放区大部分农民分到了土地。

政治上:采用“豆选”这种简单的选举方式,维护了广大群众表达政治意愿的权利。即每位选民一粒黄豆“选票”,候选人坐成一排,身后放一个空碗,选民中意谁就给谁的碗里投豆,最后根据豆粒多少确定人选。1941年前后,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有统计的71个县政府中,民选县长占94%,区长占80%,乡长占70%,群众扬眉吐气,挺直腰杆做人。

文化上:“庄户学堂,让俺眼明心亮”。沂蒙山区的各级党组织特别重视文化教育,创办了大量抗日小学和正规小学,还开展识字班、庄户学、冬学、民校等业余教育。

安全上:危急时刻“共产党和八路军舍命护咱、救咱,真把我们当亲人”!八路军将士进村后,先帮助群众打扫卫生、劈柴、挑水、理发、看病,宣传党和军队的政策,平日把丁点好处都留给群众,危难时刻更是不惜牺牲自己保护群众。1944年农历大年三十拂晓,临沭县朱村遭到驻临沂日伪军的袭击。“枪声就是命令”,驻守在附近的八路军滨海军区第四团八连急奔朱村舍命救百姓,杀敌40余人,24位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从此该村有一条村规,大年初一的第一碗饺子不敬天不敬地,要敬八连牺牲的战士。

党和军队坚持人民至上,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因而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灵魂和最鲜明的特征。

从全民族抗战到解放战争期间,沂蒙人民参军参战、拥军支前,10万多人血染疆场;沂蒙妇女做军鞋315万双,救护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这是沂蒙人民战争年代坚定不移跟党走、与人民军队血肉相连的生动写照。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深刻诠释了党群、军民主体之间的密切关系,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政治追求、真挚为民情怀和沂蒙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品格、行动自觉。沂蒙党政军民用生死与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座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昭示和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植根于人民,无论任何时候都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沂蒙精神是穿越时空、生命力旺盛的伟大精神

“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众多伟大革命精神,尽管内涵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内涵和精神实质是贯通的、一致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成为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条红线。沂蒙精神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沂蒙精神始终与时代同步,与党同行,充满朝气活力,启示当下,烛照未来。沂蒙精神既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既是永恒的,更是发展的;既是特定区域的,更是全局的。她超越时空和地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经典而鲜活的章节,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沂蒙老区、齐鲁大地的生动呈现。

《跟着共产党走》这首在抗战岁月诞生于沂蒙山区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的歌曲,越唱越顺口。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波澜壮阔,经历百年风雨征程的中国共产党风华正茂,党和人民始终心连心,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一定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创造令世界瞩目的人间奇迹。

文章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