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2019-03-04 浏览量:3407发布者:解放军报
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的人格化特征,是决定一个民族存续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5000年间历经沉浮却始终薪火相传,绵亘其中的正是这种宝贵的精神品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日本法西斯的残暴侵略,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表现出为民族尊严和独立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这是中华传统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在抗日这一特殊时期的新发展和总爆发,为近代中国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不做亡国奴的民族自尊。抗日战争是民族存亡之战。随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坚决抗争还是屈膝投降,成为摆在一切阶级、阶层、政党和军事集团乃至每一个人面前的一道壁垒分明的选择题,舍此并无第三条路。面对亡国灭种之险,中华民族一扫百年来的浑浑噩噩,民族意识、国家意识达到空前觉醒,奋起抗争成为绝大多数中华儿女的毅然选择。“敌未出国土前议和即汉奸”“官吏谈和平者以汉奸论”,这些铿锵有力的言论、简洁明了的价值判断,在当时不仅作为道德准则更是作为政治原则为全国上下所认同,成为辨别爱国还是卖国,区分人民还是敌人的重要标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迅速调整方针,首先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华北事变”后,国民党也逐步调整政策,由对日妥协转向强硬,并最终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团结抗日主张。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国民党军队担负正面战场的作战,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担负敌后战场的作战,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策应的两个战场。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不论是在战场还是在沦陷区和大后方,全国各界万众一心,共赴国难,以各种方式反抗侵略,形成席卷中华大地的全民抗战的高潮,显示出中华儿女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
血肉筑长城的民族抗争。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之战。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的工业总产值是中国的4.4倍,日本陆军虽然少于中国,但其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日本海、空军军力则分别是中国的13倍和8倍。如此悬殊的国力军力差距,不仅是日本敢于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资本,也让很多人对中国抗战的前景产生了疑问。尤其是抗战伊始,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绝不可能抵抗得住日本的武力,“抗战简直是发疯”。但中国军队就是在缺衣少食、缺枪少弹的情况下,“扛起土枪土炮,挥动大刀长矛”,以血肉相搏树起坚决抵抗侵略的旗帜,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图谋。在此后的抗战岁月里,中国战场始终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的绝大部分兵力。不论是在抗战的哪一个阶段,不论是敌后战场还是正面战场,广大爱国军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活剧,涌现出以左权、彭雪枫、杨靖宇、张自忠、佟麟阁,以及狼牙山五壮士、马石山十勇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四行八百壮士、宝山姚子青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抗日英烈和英雄集体,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以死报国的气节之魂。
铁肩担道义的民族牺牲。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正义之战。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从一开始就不仅具有救亡图存的民族性质,还具有维护人类正义事业的国际性质。作为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国之一,中国是亚洲大陆反对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的代价也是最大的,仅从1937年7月开始的全国抗战算起,中国军民伤亡总数就达3500万人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人,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不仅对日本法西斯的彻底覆灭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对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正义与进步的事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期间所表现出的崇高气节,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并由此开启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硝烟早已散尽,但精神不灭、气节长存,我们纪念抗战,就是要从那段不屈抗争的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并将其转化成为强军兴军的决心意志和生动实践,转化成为加快推进军事变革的思想共识和实际行动。
相关阅读推荐: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 责任编辑:红色教育03
版权所有http://www.hsccjy.com(河南红色传承教育培训中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