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首页

河南红色传承教育培训中心

专注于红色教育/党性教育/乡村振兴/企业考察/研学旅行

热门搜索

精神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河南移民精神

2019-01-29 浏览量:4137发布者:徐光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春风,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轻轻飘荡,激扬起13亿中华儿女的昂扬风貌;南北水调工程移民精神的春雨,在16万平方公里的中原大地上淅淅飘洒,

滋润着l亿河南人民的纯美心灵。春风化春雨,春雨滋心田。现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和推动下,河南移民精神正深刻地影响着河南、改变着河南。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讲讲什么叫价值观。
    我先讲两个叫人刻骨铭心的事。
    一个是近代历史上发生的一场重大战争:日本侵华战争,也叫抗日战争。岛国日本,由于国土很小,资源有限,从古就有扩张的野心,眼睛始终盯着中国这块肥肉。明朝时的“倭寇入侵”,清朝时的“甲午海战”,清末民国时的“霸占旅顺”、在东北扶持建立“伪满洲国”等等,对中国的侵略行径没有间断过。从1937年起,日本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大规模入侵中国,企图把中国的领士划入自己的版图,把中国的资源占为日本享用,把中国人民变为日本的奴隶。他们以枪炮开路,所到之处枪杀军民,夺城占乡,掠夺财富,奴役白姓,建立亲日政权。仅在南京就屠杀我军民30多万人,鲜血染红扬子江。仅对重庆就连续狂轰滥炸五六年,重庆大批平民被炸死,无数民房被炸毁,重庆满目疮痍。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开始,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日本对中国侵略整整14年。而与此同时,在民族危亡的生死时刻,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政府,带领中华各族儿女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从城市到农村,从前线到后方,从军队到百姓,从大人到小孩,从国内到海外,形成了巨大反抗日本侵略的洪流,到处是抗日的呐喊,到处是抗日的咆哮,到处是抗日的战火。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沉重的代价,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民族的尊严和解放。
    再一个是发生在同一个城市开封的事。上世纪六十年代,座落在黄河滩区的开封市兰考县资源贫乏、环境恶劣、灾害严重,人民生活极其困难,县委书记焦裕禄从城市来到农村,带领兰考的干部群众战天斗地,治沙、治水、治穷、治愚,奋斗不息,奉献不已。他顶着狂风,察看灾情;他冒着严寒,慰问灾民:他忍着病痛,忘我工作;他克己奉公,廉洁为民:最后他倒在工作岗位上,被病魔夺取了宝贵的生命,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个党的领导干部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可是同样是开封市,同样是领导干部,近些年来,连续三任市委主要领导因腐败问题被纪检部门和司法机关查处,他们倒在金钱面前,被贪欲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成为党不相容、国不相容、民不相容、法不相容的腐败分子。    
    我讲的这两件事,都有价值观问题在里面。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回答“崇敬什么”、“追求什么”、“重视什么”等这样一些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信仰、信念、理想,以及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的价值原则、行为规范、评判标准。价值观不同,人们的行为取向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奉行的价值观,是帝国主义的信仰,是军国主义的信念,是称霸一方的理想,把“东亚共荣”当作“真”,把侵占别国壮大自己当作“善”,把崇尚“武力武运”当作“美”。在这样丑恶的价值观驱使下,于是日本不断发动侵略中国的野蛮战争,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大罪,最后以失败告终。而相反,中国和中国人民奉行的价值观,是民族主义的信仰,是民族发展的信念,是自立自主的理想,把民族振兴当作“真”,把民族解放当作“善”,把民族独立当作“美”。在这样进步的价值观引导下,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候,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英勇抗敌,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对个人来说,价值观的作用同样如此。县委书记焦裕禄奉行的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于是成为忠诚于党、克己奉公、关爱人民的优秀县委书记的榜样、党和人民的好干部。开封市三位主要负责人奉行的是“权为我所用,利为我所谋”的价值观,于是成为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腐败分子。价值观是“脑神经”,它能左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走向与程度;价值观是“试金石”,它能判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优劣与对错。所以,价值观非常重要。    
    那么,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都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它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每一个公民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是非评判的价值标准。当代中国,我们应具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呢?这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对国家层面的要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社会层面的要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公民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的要求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观要求既加以区分,又加以融合;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纳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鲜明的时代性,是社会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拥有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生存发展的根本。其本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的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以说我们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提出的,我们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形成的,我们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明确的。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魂”。没有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就没有主心骨,就没有灵魂,就无法前进和发展。现在,在党的号召下,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厂矿,从城市到农村,从学校到社区,全国上下都在自觉培育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悄然走进机关、走进课堂、走进家门、走进人们的心里。前几天,我在许昌写稿,许昌市委书记王树山告诉我,许昌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考察组的考察十分精细,走到街上问群众:你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你能说说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吗?居然被问到的群众都回答得八九不离十,说明核心价值观已深入人心,考察组感到十分满意。    
    二、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移民精神    
    二〇〇九年秋,河南省淅川县要建一座移民碑廊,请时为省委书记的我为碑廊题写廊志,我欣然答应。廊志全文如下:    

丹江口水库河南移民碑廊志

    秦岭余脉,伏牛尽头。丹江南下,汉水西来。百川汇集丹江口,万众瞩目甘冽水。  
    古圣云“上善若水”。南水北调,造福华夏,至善德政。丹江口水库蓄水区,覆盖三省,玉界琼田连霄汉,波涛汹涌欲北去;南水北调中线渠首,辟地淅川,万户迁徙历几代,四方打拼数十年。思既往,移民二十多万,百姓舍小家重大局,修千古善事,留万世美誉;想未来,输水两省两市,润泽良田染绿街衢,令亿万百姓,辄饮水思源。    
河南省各级党政,全力协调,各界群众,通力配合。牺牲局部利益,造福京畿津冀,彰显移民情怀,铸就移民精神。精诚所至,润物无声,增添河南合作机遇;移民行止,化人有情,促进当地移风易俗。一渠碧水送春风,京津冀三地翘望:几多青石镌姓名,真善美千秋永昌。谨此题记,咀昭永远!    

岁在乙丑秋日

    这一移民碑廊志,共266字,如今镌刻在淅川县移民碑廊上,以对移民精神表示永远的纪念。    
    移民精神是什么?其实在这个碑廊志上已把主要内容都点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南水北调,造福华夏,至善德政”。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全力协调”,“牺牲局部利益,造福京畿津冀”。社会各界:“通力配合”,“移民行止,化人有情”。移民群众:“万户迁徙历几代,四方打拼数十年”,“舍小家重大局,修千古善事,留万世美誉”。从这里可以看出,移民精神不仅是移民群众身上反映出来精神风貌,而是涵盖了南水北调工程中移民工作的方方面面所反映出来一种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价值观念、思想作风,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各级干部和广大移民在工程移民工作中反映出来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先进的思想理念、高尚的价值追求,是事关各个层面的精神、思想、理念、作风等为着同一个目标汇合而成的一种特有的、先进的、富有感召力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属于淅川,属于南阳,属于河南,也属于全中国,既具有地方特色,也具有普遍意义。    
    下面,我就来结合实际说说移民精神的具体表现及其由来。   
    1.党中央国务院:深谋远虑、科学决策,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强国富民、真抓实干。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民经济亟待振兴发展,但北方水资源缺少,严重制约着北方工业的发展。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遥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他抽着烟,沉思着,一会儿他抬起头来对身边的领导同志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若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一伟大构想提出后,广大水利工作者和科研人员认真论证、勘测、规划、设计,提出一系列向南方“借水”的方案报送党中央、国务院。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项“借水”的工程方案没有启动。到了本世纪初,北方水资源紧缺的呼喊响彻四方,国民经济的发展受水资源的制约越来越严重,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在缺水的土地上艰难前行。党中央、国务院下决心要实现50年前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宏伟构想——向南方借水!这有利于国家早日建成小康,实现国强民富、改善民生。紧接着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领导同志亲自挂帅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全面负责工程的规划、实施。2002年12月27日,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人民大会堂郑重向国人和世人宣布: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为了实现科学用水,有效用水,和谐用水,持续用水,党中央、国务院反复研究、全面部署,制订了南水北调总体方案,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调水。东线在江苏扬州抽长江水分别到天津、济南、威海,解决津浦铁路沿线和胶东严重缺水问题。中线从南阳淅川抽丹江口水库的水到北京团城湖,解决京、津、冀、豫四省市严重缺水问题。西线在长江上游筑坝建库,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解决西北六省严重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兴建的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千秋伟业工程,对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改善民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在工程建设一开始,中央就明确指示要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成为“一流工程、生态工程、廉洁工程、利民工程、和谐工程”。在工程规划、实施各个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强调工程的移民工作,指出工程“重在建设、成在水质、难在移民”,要求制定政策,调集资金,确保移民利益不受伤害,确保移民工程顺利推进,切实做到广大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和指导河南移民工作,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和重要指示。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河南焦作南水北调工程移民和谐拆迁的内部材料作出重要批示:可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示范予以推广。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是河南移民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党中央、国务院为民、务实、廉洁、进取的思想作风是河南移民精神形成的强大动力,也是河南移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各级党委政府:服从中央、顾全大局,精心谋划、果断决策,爱国为民、奋发图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消息传到河南,一时河南各级党委政府忧喜交加。河南既是取水区,又是受水区。忧的是取水,要移民;喜的是的是受水,可解渴。据测算,河南要移民20万之多,这可是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数字。前些年在河南建小浪底水库移民14.8万人,历时11年,其后遗症还没完全解决,现在又来了20万移民,这可怎么办?很多党委政府感到压力巨大。但毕竟共产党人最大的财富是党性,最有力的武器也是党性,在党性面前,河南从省委省政府到各市、县党委政府清醒认识到,共产党人忠诚爱国,就要体现在“服从中央、顾全大局”上,我在省委常委会上说:“不要说我们也是受水区,即使不是受水区,只是取水区,中央决定的事,我们也要干。”很快大家的思想统一,态度积极了。省里立即成立南水北调工程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着手工程的组织实施。这以后,凡省内工程的每个大项目开工,我和省长都亲临工地检查指导。针对工程移民存在的一些突出特点:一是对移民工作要求高,不仅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而且要能致富,不能发生群体性事件;二是安置强度前所未有,全省20万移民,光库区移民就有16.5万,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这种高强度的搬迁,我国水利史上没有:二是移民思想工作艰巨,库区移民大多数属“移民专业户”,历史上已经多次搬迁,再次搬迁,利益诉求多,眼界高;四是补偿标准明显低于公路、铁路工程的标准;五是一着不慎会引起连锁反应,把历史上遗留的移民老问题全带出来,造成全社会不稳定。这样来看,作为“天下第一难”的移民工作,在河南、在淅川更是难上加难了。为此,省委省政府一开始就要求工程移民与工程建设要同步研究、同步实施,要求党委政府的“第一把手”亲自抓“第一难工作”。2005年初,我到河南工作不久,就到淅川调研移民工作,掌握很多实际情况,特别是在老百姓家里听到了他们很多心里话,当天晚上我就没有睡着,满脑子都是移民们一张张企盼的脸。经过周密部署,2008年11月7日,我们召开全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动员大会。我在大会上强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事关中线工程建设成败,事关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全省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是工程建设的难点、热点和焦点。…‘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移民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既要充分估计困难和挑战,防止盲目乐观、准备不足,又要坚定信念、增强信心,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决完成库区移民安置任务,确保实现加快中线工程建设进度的目标。”根据全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在总结前期移民搬迁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2009年7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果断地提出移民搬迁安置“四年任务两年完成”。这个决策有利于移民的切身利益,有利于工程的加快建设,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方方面面接受。在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下,移民工作很快成为沿线各级党委政府重点抓的“一号工程”,成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抓的“一把手工程”,成为党委政府严格要求、严明责任的“一票否决工程”。我们提出了三个“一切”的口号:一切服务移民,一切为了移民,一切围绕移民。我们强调移民安置点的选择三个“边”的要求:靠近主要道路边,靠近城镇边,靠近产业园区边。我们还明确移民新村建设要做到“六个统一”: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搬迁、统一发展”,以提高移民质量。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拥护中央的决策,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特别是南阳市委市政府。南阳是中线工程总干渠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市,是中线工程牺牲最大、淹没指标最多的市,是中线工程河南方唯一的取水市,是搬迁移民、安置移民最多的市,也是中线工程生态建设、保护水质任务最重的市。可以说中线工程关键在河南,决战在南阳。对南阳来说,“一盆水顶在头上,要水清山秀;一堆人蹲在门口,要住好吃好;一条渠横在脚上,要能进可排。”面对如此艰难险重的任务,南阳市委市政府“放弃了索取,牺牲了利益,选择了服从,承担了责任。”向上级领导表示: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怕任何困难,坚决完成任务!  
    作为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的淅川县,是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淹没区和移民搬迁、安置的集中区,是移民最多的县,是牺牲最大的县,是工作最难的县,是责任最重的县。特别是移民工作有三个“史无前例”:一是搬迁规模史无前例,总动迁约20万人,超过黄河小浪底库区移民最多的新安县,也超过长江三峡移民最多的万县市;二是搬迁强度史无前例,三峡用18年,小浪底用13年,这里只用2年;三是要求高、压力大史无前例,移民要“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深明大义的县委县政府在这样的形势和困难面前,像养育淅川人民的丹江一样,心胸宽广,包容大度,慷慨不吝,深沉淡定,勇于担当,坚定地挑起这个国家和人民托付的重担。在工作中,他们坚持刚性政策、亲情操作,做到群众不理解不搬迁、问题不解决不搬迁、条件不具备不搬迁、方案不周密不搬迁、政策不到位不搬迁,使广大移民时刻感受到党委政府对移民的关爱、对移民的尊重。搬迁时派人护送,派人卸车,派交警、医护人士保护,特别是对年老体弱、临产孕妇、高危病人,提供特别周到的服务,保证不出意外。就这样,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忠诚和智慧,创造了我国移民迁安史上的“淅川模式”、“淅川经验”。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工作,是河南移民工作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顾全大局、爱国为民、精心实施、奋发民精神形成的重要力量,也是河南移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各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重情讲义、团结友爱、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移民是一件复杂的工作,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移民是一件大难事,牵动社会各界的心;移民是一个大热点,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自2007年移民试点工作开始以后,“急移民之所急、帮移民之所需、解移民之所难”,“我为移民出点力,我为移民排点忧,我为移民解点难”,“移民走到哪,温暖送到哪”,这样的声音响彻中原大地,这样的行动活跃中原大地。省36个部门同移民征迁安置市县作出倾斜支持,直接帮扶移民资金20.9亿元。各地也积极出台优惠政策,整合资金,倾力支持移民,南阳市给每户以奖代补1500-1800元;平顶山市对建设二层房屋的移民每户奖8000元;郑州市拿出2亿元,对每亩土地另外奖补7000元,地面附属物每亩奖补1500元。在搬迁过程中,卫生部门组织医疗队、救护车为移民防病治病;公安、交警日夜守护,保障移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交通畅通;电力部门组建移民搬迁服务队,投入应急发电设备确保移民用电安全;交通运输部门为移民开辟“绿色通道”,免除通行费,并在搬迁车队休息的服务区,为移民们送茶水、送食品。整个社会形成纵向一致、横向同心、合力搬迁、和谐移民的良好氛围。    
    移民搬出地,方方面面热情相送,泪洒一地,汗洒一路。那么迁入地怎么样呢?读一个媒体的有关报道:“一批批移民迁入新家时,新村路口铺着大红地毯,四面彩旗飘扬,鞭炮齐响。进入崭新漂亮的新房,当地已为每户备好了成袋成箱的米面油菜,还有电风扇、煤油炉等免费生活用品。有的炉灶已经烧上开水,移民进屋就可以沏茶。不少地方妇女们还自发组织起来,为移民们做好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饭菜。”在这里,迁入地真诚欢迎移民的亲切氛围扑面而来。    
    社会各界对移民的关爱,我还讲一个故事。河南漯河市临颍县周湾新村移民周秋香,因父亲身患癌症需花钱治疗,已被大学录取的她被迫弃学,弟弟也因此辍学在家。此时的周秋香唯一的感觉就是“绝望”。但没想到的是,河南日报包县工作组知道后,很快帮助她重返校园,还捐款为她家买来彩电和全套家俱,设法解决她家的生产、生活困难,使这个濒临破碎的家有了转机。周秋香说“我们这个家从此又有了笑声。”又如移民邢卫东打工时摔成重伤,有关方不予赔偿,工作组就积极为他联系律师,提供法律援助,打赢了官司,维护了合法权益,邢卫东感激涕零。    
这一幕幕、一场场社会各界关爱移民的场景,像电视连续剧在中原大地上不断播放,洋溢着社会各界扶贫济困、和谐友善的良好社会风气,既助推着河南移民精神的形成,也深深地融入河南移民精神之中。    
    4.广大干部:对党忠诚、关爱群众,勇于担当、公道正派,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移民迁安是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工作,可是在河南恰恰有一大批知难而上、迎难而战的干部,在“天下第一难”战场上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他们是南水北调的先锋,是共和国的脊梁,是移民群众的公仆,是河南干部的榜样。我给大家讲几个干部的故事。    
女乡长被围的故事。2009年1月31日,正月初六,淅川县大石桥乡乡长向晓丽一行3人来到移民试点村——张湾村老党员张丰歧家慰问。张湾村地处丹江流域平原地段,靠山面水,土地肥沃,素有“九顷八十亩,不靠老天收”之说,旱涝保丰收。听说要搬迁,村民们谁也不愿意。“乡里来抓人了!”不知谁喊了起来,一刹那村里百姓呼啦啦地围了过来,屋里、院里、大门外密密麻麻站满了人,少则有200来人。“我是来看望咱移民的,给大家拜个年!”向晓丽笑着说。“你们夜里来干啥,来抓人吗?”人群中不知谁大声责问向晓丽。接着又有人喊:“你还有脸喝茶?看给我们安置的啥地方?”一位老人上前一步就摔碎了桌上的茶杯。这时电灯被人拉灭,屋里一片漆黑,不知从哪里扔过来的一只酒瓶在向晓丽的脚下炸开,屋里屋外混乱不堪。一会儿灯亮了。“都是一家人,你们说啥、骂啥都没关系,咱们只管有啥说啥好不好,我听着。”向晓丽脸上的微笑,慢慢平息了移民群众不愿意离开故土的火一样情绪。就这样,向晓丽以超常的镇定和女性特有的柔情,认真听着群众的诉求,解答群众的问题,她和群众的心慢慢拉近了。直到半夜时分,唇干舌燥、疲惫不堪的她才离开村子。事后,记者采访她,问她移民工作的有关问题,她留给记者这样儿句耐人寻味的话:“老百姓远天远地搬家,要求新地方只能比老地方好,一点也不过分,理解他们,工作就不难了。…‘我是一乡之长,群众不找你找谁!”“比起当年的刘胡兰、江姐,你为党承担这点算啥!”    
    战斗英雄下跪的故事:2010年6月26日下午,淅川县城关镇移民包村干部安建成引领推土机进入安洼村,对准备进村搬迁的汽车进行道路整修。安建成头顶烈日,指挥推土机小心翼冀地向前推进。十米,一百米……个把小时后,整修过的搬迁道路已延伸到安洼三组。可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只见村民全寿山夫妇叫嚷着朝安建成跑来,怒气冲冲地吵着:“你真不长眼,竟敢把俺家的祖坟给挖了!”嚷着嚷着,拿起石块要砸推土机的玻璃。情急之下,安建成冲上去用双手拦住了他们,夺下他们手中的石块。而此时,全寿山的两个儿子、儿媳也赶来了,二话没说,上来揪住安建成的衣领就撕打起来。瞬刻间,安建成的上衣被撕烂,背上还抓出了血印。这是怎么回事?安建成一时摸不着头脑。在大伙儿的劝说下,全寿山一家才停止动手,道出了原委。原来,全寿山家的老坟位于路边,由于荒草遮挡,推土机在作业时碰到他家的坟边。挖祖坟,这可是一大禁忌。“一定要安建成给我祖坟磕头祭拜!”全寿山家人毫无商量余地说。此话一出,在场的乡镇干部和群众都呆住了。在农村,谁都知道,男儿膝下有黄金,上跪天地,下跪父母,哪有给他人下跪的理儿?这简直是太侮辱人了。安建成阴沉着脸,紧锁双眉、汗水不停地从被撕烂了的衣衫上淌下来。他一根又一根地抽着烟,全寿山家人一遍又一遍地喊着:“祖坟被挖了,不跪不能走!”安建成抬头一看,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上百双眼睛含着不同的神色看着他。此时,安建成的脚下已是一摊烟头,只见他用力地按灭手中的香烟,站起身来,大声说:“好,我给老人家磕头谢罪!”说着他找来烧纸和鞭炮,走到坟前,恭恭敬敬地跪下,一张一张地烧纸,最后又恭恭敬敬地连磕二个头,对着坟说:“老人家,乡亲们要离村搬迁了,今天惊动了您,是我安建成不敬,我给您老磕头谢罪了!”在噼噼叭叭的鞭炮声中,他拿起铁锹在坟边添了些土。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全寿山家人已无话可说,事情总算平息下来。在场认识和不认识安建成的人都对安建成的这一行为肃然起敬。安建成年轻时曾是人民解放军的战士,当年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老山前线,因英勇战斗荣立三等功,戴上大红花,成为战斗英雄。工作后,他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深受大家称赞,于是被派到移民工作第一线来了。当年,在老山前线,他也不止一次倒下过,爬着、跪着,匍匐前进,那是为了更多地消灭敌人;如今,在移民第一线,他又倒下了,跪在老乡的祖坟前,那是为了更好地安抚心灵伤痛的移民。这两处倒下,时代不同,情景不同,对象不同,但在安建成心里,那都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要说跪下,就是死了也无怨无悔!    
    书记倒在移民路上没有回来的故事。淅川县机关党委副书记马有志,在2009年第一批移民刚启动时,他就主动请缨成为驻马蹬镇向阳村移民工作队队长。这一次进村,他让司机把他放在村口,自个儿走进移民村。从此,他吃住在村里,白天黑夜走家穿户,听民意、摸民情、讲政策、谈设想、排忧愁、解困难。再难听的话,他都听:再大的意见,他也记;再厉害的群众,他也接待;再大的难题,他也不绕不推。每天天不亮,他就开始工作,夜深了还是在工作。在他看来,移民家里的事,看似小事,但事事都是关乎移民的切身利益,领导干部切不可掉以轻心,更不能不理不睬,否则要你干部干什么?“干部就是干事的,干事就是为群众排忧解难。”“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工作,没有落后的事情。”“凡是移民的事,都是干部的事。”正是这样,马有志进村后,没有休息过一天,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没有吃过一顿安稳饭。最忙的一天,他召开8次党员小组会,苦口婆心进行思想动员,会后他连话都说不出来了。2010年4月15日,向阳村在社旗县的移民新房快竣工了,他与正在社旗督工的村支书约定,第二天他与支书一起回向阳村就搬迁方案再征求一下乡亲们的意见。谁料,就在第二天赶往向阳村的路上,马有志感到身体不适,头昏眼花,一会儿突然倒下,从此再也没有醒来。就这样,52岁的移民干部马有志怀着对移民乡亲的深深眷恋,对党和国家的无比忠诚,倒在赶往移民村的路上,他的足迹永远停止在蜿蜒曲折、坎坷不平的移民路上。    
    移民中干部们的故事太多太多,就是《—千零一夜》的故事集,也难以讲清移民干部的事。正如一家媒体所说你:“700 多个日日夜夜,将近200个批次的浩荡搬迁,16万多人的时空转换,对千千万万移民干部来说,是一次思想与作风的锤炼,是一次党性和责任的检验,是一次奉献和牺牲的呈现,是一次爱国与为民的生动实践。”移民干部身上这种忠诚爱民、实干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河南移民精神的主导,极大地丰富了河南移民精神,成为河南移民精神的有力支撑。    
    5.广大移民群众:深明大义、舍家为国,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忠厚老实、与人为善。移民是移民工作的对象,也是移民工作的力量。在他们身上有很多矛盾的思想和矛盾的行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是他们的美好品德,也是他们的精神风尚;但是因为国家建设的需要,他们要舍小家、离老家,这同样是他们的美好品德,也是他们的精神风尚。成家立业、勤劳致富是他们的思想境界,也是他们的价值追求;但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他们要毁家毁业、为国牺牲,这同样是他们的思想境界,也是他们的价值追求。但毕竟这是矛盾的,而矛盾的转换是要进行斗争的,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因此,在移民的全过程中,移民们表现出来对家乡的难舍、对老家的难离、对毁业的难受、对拆屋的难过,那样一种非常强烈的情感一时笼罩在每个移民村的上空,叹声、怨声、哭声,甚至骂声会不时地从村里传出来。这是很正常的,是必然的,是移民群众爱家乡、爱家业、爱家庭的精神情怀的具体表现。不能说是一种落后的思想,是一种反逆的情绪。但是再难舍、难离、难受、难过,经过内心艰苦的思想斗争和外部循循善诱的教育影响,移民们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矛盾开始转换,他们拥护政府的决定,支持国家的建设,愿意舍小家为大家,不怕毁家业拆老屋,希望早搬迁早受益,感谢政府帮助他们建设新家园、创造新家业。这种思想转变,不是由坏向好的转变,而是由一种思想情怀向另一种思想情怀的转换,这转变、转换前后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价值追求,都是美好的精神境界,都是纯正的思想品德,都是移民精神生动体现。   
    就此论说,我给大家讲几个移民的故事:    
    66岁的淅川县金河镇姚湾村移民王廷颜,两个女儿住在水库淹没线之上不搬迁,而自己住在淹没线下要搬走。特别是二女儿家离自家只有200米远。“平常,我头疼脑热,一叫唤,女儿就来了,女儿家做了好吃的,都忘不了给我端一碗,我搬走后,这事只有在梦里做了。俺也不想走,都六七十岁的老人了,孤苦零仃,可是总不能因为咱不想走就让国家调不成水吧,总不能因为咱恋家就让那么多人喝不上水吧!”王廷颜老人的话情真意切、质朴无华。搬迁的那天,两个女儿紧跟着他们乘坐的大巴拼命挥手,使劲叫喊着:俺爹、俺娘,你们要多保重啊!坐在汽车里的王廷颜老人泪水浸湿了身上的衣襟,喘息模糊了眼前的玻璃。  
    75岁的淅川县仓房镇沿江村的何兆胜老人,是“移民专业户”,一生经历了三次大搬迁。1959年25岁的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带着一家人移民青海,到了青海循化县,由于生活艰难,他带着家人沿路乞讨,逃荒似的返回家乡。1964年丹江口水库复工,1966年何兆胜一家又被强制移民,搬到湖北荆门农村插队落户,后因语言不通、村里发生矛盾,村民打群架,他又带着全家人悄悄回到家乡。搬家搬家,搬一次穷一次。回到村里一看,老屋已淹在江里,无处落脚,就找个背风的坡地搭个草棚,把全家安顿下来。这些年孩子大了,生活也好起来了,老人准备在家乡安度晚年了。谁知,2007年南水北调开工,沿江村又要搬迁了,何兆胜老人一家再次踏上搬迁路,老人又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新的移民生涯。有人同情地对老人说:“你一辈子搬迁几次了,受得了吗?”拄着拐杖的老人淡淡地说:“都是为国家,没啥,习惯啦!”2012年秋,何兆胜老人在新村去世,最终没能落叶归根,遗骨埋在迁入地,与老伴的坟相隔千里,永世相望。    
    淅川县香花镇是远近闻名的“小香港”,刘楼村是香花镇最富的村庄。村子在丹江边上,村民们多从事网箱养鱼、旅游、餐饮业,村里有网箱6200个,渔船、游艇900艘,饭店数十家,资产百万元以上的家庭已不鲜见,千万元以上的也有几家。丹江口水库一提升,这美好的一切都将消失。村民赵福禄10年前就在丹江边开饭店,专做丹江鱼生意,搬迁前已投入600多万元,饭店营业面积2000多平米,每年收入80多万元。现在这600多万元的投入都将沉没在丹江水中,他不免痛心疾首,夜不能寐,日不思餐。想想这些年来的富裕,全靠党的政策好,“没有党的好政策,我赵福禄还不是穷汉子一个,如今党号召我们支援南水北调,我可不能做挡水石。”想明白后,他毅然决然带头签订搬迁协议。    
    下面我再给人家摘录几个移民的小镜头:    
    就要搬走了,盛湾镇一位82岁的老太太带领儿孙们在祖坟前,向老一辈告别:“爹啊娘啊,我都80多岁了,没想到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要搬到千里远的地方去,心里真不得劲啊!到那里隔山渡水的,以后不可能再来给你们送纸钱了,也不可能再来问候你们了。”老太太又哭又拜,突然一头栽倒在祖坟前,再也没有醒来。    
    要搬走了,凌岗村86岁的凌书杰老人天天抹眼泪。86年来,他老屋后面的丹江涛声天天伴着他入睡,丹江港口的渡船笛声天天吆喝着他起床。要离开丹江了,这可咋活法呢?老人担忧着。2010年6月17日,搬家的车已经发动,老人挪动着腿,带走了一瓶丹江的水,慢慢向大巴车走去。他边走边一字一句地叮嘱儿子:“水我抱着,寿材你给我看好了,我这把岁数了,今晚把鞋脱了,不知明早还能不能穿上,寿材一定要给我搬走。”    
    曹龙勋是香花镇刘楼村人,为了不离开富庶的刘楼村,他找理由拒绝搬迁,村里干部都说不动他。一天晚上9点多,他跑到镇上,要找镇领导理论理论。他吃饱喝足后,闯进镇党委,一进党委书记徐虎的办公室,灯光下只见嘴上起泡、双眼通红的徐虎正在泡方便面,忙乎一天的徐虎还没吃晚饭。此情此景,当时曹龙勋这个硬汉子的眼泪就掉下来了,说了一声:“我同意走。”话音未落,就转身离去。    
    我讲的这几位移民的故事,在16.5万移民的汪洋大海中,只是几滴水珠而已。但这几滴水珠映照出来的光芒,强烈地照耀在中原大地上,形成一道灿烂的思想光辉,这思想光辉,就是河南广大移民用自己纯朴的思想、善良的情操、深沉的爱心、浓烈的血汗凝结而成的移民精神。    
    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的阐述,可以形成这样的结论:河南移民精神是由党中央国务院、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各级干部、广大移民为着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一崇高目标,在南水北调建设工程中上下一心、团结奋斗而生成的一种伟大的精神境界,它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时代感强,将永远彪炳史册,永远照耀中原大地,永远激励中原儿女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中华圆梦而努力奋斗。概括这河南移民精神的内容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忠诚奉献,大爱报国!    
    三、关于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启示    
    河南移民精神的形成和发展,造就了伟大的南水北调水利工程,造就一股浩浩荡荡的时代新风,也造就了忠诚奉献、大爱报国的中原儿女。为新时期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积累了宝贵经验,对我们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刻启示。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要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每个人的心灵里筑牢精神支柱。河南移民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靠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各级干部和广大移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追求,把早日建成、建好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强国富民的重大建设工程、重大民生工程、重大政治工程来看待,以此来凝聚人心、统一思想、协调步伐、汇合力量,最终不仅建成、建好了这一新世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复兴中国梦而实施的宏大水利工程,而且形成、弘扬了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忠诚奉献、大爱报国”为主要内容的河南移民精神。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三位一体,共同发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组合而成,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形成的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全体公民都要努力遵循的理想信念、思想意识、精神面貌、价值追求、道德风尚的思想精神的共同体。而这个思想精神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共同发力才能实现。河南移民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正是靠的共同发力。具体地说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服从中央、顾全大局,社会各界八方支援、爱心涌动,各级干部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广大移民深明大义、舍家为国。正是这样共同发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主义思想精神的洪流。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是人民,实践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实践目的是推进社会的发展进步,让广人人民过上更美好幸福的生活。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河南移民精神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一切服务移民,一切为了移民,一切围绕移民”。这三个“一切”突显了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宗旨,极大地凝聚了人心,极大地统一了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工程的建设和移民工作,使移民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浓厚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联系实际,找好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靠面对面的讲道理,更不能靠空对空的贴标语,要实打实,有抓手,接地气。因此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找准找好载体。没有南水北调工程,就没有河南移民精神;没有河南移民精神,也没有南水北调工程。南水此调工程就是河南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广大干部群众面临的最大实际,就是河南移民精神的重要载体。联系了这个实际,找准找好了这个载体,不仅有了抓手,也接了地气,很快河南移民精神在建设工地中、在移民村镇里、在中原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   
    河南移民精神形成和发展的这四点启示,对于全国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阅读推荐:

中共中央印发《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1

中共中央印发《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

关于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发布(附全名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 责任编辑:红色教育03

版权所有http://www.hsccjy.com(河南红色传承教育培训中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