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红色教育/党性教育/乡村振兴/企业考察/研学旅行
热门搜索
培训课程
培训动态
现场教学
时政新闻
培训体会
红色精神
教学特色
关于传承
联系传承
全部分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领导关怀
在西柏坡,为成功破解“赶考”历史命题,中国共产党为向执政党转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准备,使我党实现了全面执政,建立了新中国,并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在“赶考”路上交出了一份有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这为党长期执政提供了很好地历史性经验。
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际,“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如何建设”的重大问题摆在共产党人面前。西柏坡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方针,描绘了未来国家的宏伟蓝图。
毛泽东在进京前夕的“赶考”命题,也是未雨绸缪,更是共产党人到底应该怎样执政的明确提醒。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共产党人执政要保持永不懈怠,勇于接受新挑战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勤政、不惧艰难的执政态度,是在提醒共产党人只有始终坚持立党为公、勤政为民,才能有效防止出现“政怠宦成”、“人亡政息”。
1949年3月,党中央赴京建国求前夕毛泽东提出了进京“赶考”的历史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不是偶然而成,而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中国革命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为共产党人提出的新课题,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执政问题的清醒认识。
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出席七大的代表共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全党121万党员,分为中直(包括军直系统)、西北、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和大后方8个代表团。在七大代表中,年龄最大的近70岁,最小的才20岁左右。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