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红色教育/党性教育/乡村振兴/企业考察/研学旅行
热门搜索
培训课程
培训动态
现场教学
时政新闻
培训体会
红色精神
教学特色
关于传承
联系传承
全部分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精神解读
“太行山高,可以呼远”,1939年,薄一波同志登临太行,感慨于太行军民浴血奋战的动人实践,写下如此豪迈的诗句。太行精神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这一精神不是一个僵化的概念,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随着时代与社会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更新的精神长河。距离源头愈远,愈能够显示其宽广和激越。如今,当我们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回眸历史,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太行精神超越时空的强大力量和永恒价值。
先进性就是时代性,时代性是对先进性的本质规定。一种精神是否是先进,关键要看它是否符合时代的需要,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太行精神产生发展于血与火的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到新的升华,在改革开放年代得到新的发扬,是党的先进性的生动写照。
1938年2月,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挺进敌后,建立太行抗日民主根据地。此后八年,太行地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太行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中华民族解放立下丰功伟绩。伟大的实践必然产生伟大的精神。
以巍巍太行为依托的晋冀鲁豫边区是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根据地的创建倾注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心血。凝聚了八路军指战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百折不饶、浴血奋战、不怕困难、团结御侮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因此,太行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集中展现。在八年抗战中,抗日军民战胜困难的气概惊天动地、奋斗业绩彪炳千秋,他们用无数生命和鲜血浇铸的太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千里太行贯神州,苍海碧波一巨龙。人们常用此来形容太行山战略地位的重要。早在1937年9月,毛主席高瞻远瞩,精心运筹,指示八路军和华北党组织首先在山西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以五台山、恒山、吕梁山、太行山为依托,创建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晋西南敌后根据地,依托这4个战略支点,伸展四臂,向外扩大,囊括华北地区,连接西北地区,策应中原地区,使山西成为我党我军在华北乃至全国实行持久抗战的战略支撑点。按照这一战略决策,八路军115、120、129三个师挺进山西,扎根于太行山,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根据地。前者是华北敌后第一个根据地,后者是敌后最大的一块根据地。
施洋,原名吉超,号万里,后改名洋,字伯高,湖北省竹山县麻家渡镇杨家河村人,生于1889年6月13日。幼年家境贫寒,9岁随父读书,1907年考入郧阳府立农业学堂,学蚕科,1910年转入郧阳农业中学。辛亥革命爆发后,因学校停办,回乡创办国民学校,给学生讲种桑养蚕的知识,并种植大片桑林。他还创立农务会,被推为会长。1914年,他考入湖北警察学校,次年考入湖北法政学校专门学习法律;1917年毕业后在武昌从事律师职业,不久又被选为律师公会副会长。